
中国与马来西亚引渡:无正式条约的合作
尽管中马之间尚未签署正式的引渡协议,但两国在刑事领域的合作正在迅速发展。北京提出的引渡嫌疑人请求,马来西亚则根据具体情况逐案考虑,通常缺乏司法审查,也缺乏充分的权利保障。事实上的执法合作绕过了正式的国际程序,这危及了公平审判的原则。这造成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需要特别关注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我们的法律团队为根据中国要求从马来西亚引渡的个人提供法律支持。我们会分析案件理由,识别政治动机,在程序的各个阶段为客户提供辩护,并在必要时支持其申请免于驱逐出境。

中国和马来西亚有引渡条约吗?
尽管两国就安全和刑事起诉问题保持着定期互动,但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尚未签署正式的双边引渡协议。这造成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在马来西亚被中国通缉的个人可能会:
- 在可能被驱逐出境之前没有接受全面审判;
- 在没有禁止死刑或提供公正审判的义务等国际保障的情况下被遣返;
- 受到不按正规程序行事的外交或领事机构的压力。
对于政治活动家、海外华人、商人以及被指控涉及国家安全或腐败等“敏感”案件的个人来说尤其如此。
没有条约怎么可能进行引渡?
尽管没有引渡协议,但在许多情况下,引渡可能在正式条约框架之外、基于政治协议、外交渠道或在第三国的帮助下进行。此类做法需要进行特殊的法律评估,因为它们会给被告的权利带来重大风险,并限制其获得司法保护的途径。
即使国家之间没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引渡也是可能的:
- 情境协议(临时)。如果罪行严重且双方同意,各国可以同意个别引渡特定人员;
- 互惠原则如果一个国家先前已经将被告移交给另一个国家,那么即使没有法律正式化,这也可以作为未来判决的依据。
- 保障权利的遵守接收方可要求请求方提供正式的外交保证,例如不使用死刑、提供公正审判、聘请律师和提供翻译。
然而,每个此类案件都需要根据马来西亚的国际义务进行评估,包括其参与的《禁止酷刑公约》和其他联合国条约。
中马合作的一大特点是引渡问题在于第三国的参与。具体而言,如果一个人在两国境外被拘留,中国当局可能不会直接向马来西亚发出请求,而是向被拘留者提出请求时所在的国家发出请求。然后,移交至中国,有时会绕过马来西亚的司法程序,这会使辩护和上诉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有些案件中,个人事实上的移交是通过行政驱逐出境而非正式引渡程序进行的。这种做法剥夺了被告对当局行为提出上诉的机会,并违反了国际人权标准。
我们的法律团队在跨境迫害案件中提供保护,分析引渡风险并在所有阶段陪伴客户:从请求到法庭审理案件以及提交保护或庇护申请。
Tedi Teo(张玉发)案:经泰国引渡
2024年,国际社会将注意力转向了一起备受瞩目的案件,该案件清楚地表明,即使在没有直接协议的情况下,各国也可以利用第三司法管辖区进行引渡。该案涉及马来西亚商人张玉发(Teddy Teo,中文名张玉发)。他涉嫌参与了一场大规模的加密货币中国当局称该计划造成了约 14 亿美元的损失。
在中国展开调查后,张志贤离开了马来西亚,但很快在泰国被捕。尽管缺乏引渡协议,中国当局仍设法通过泰国司法系统将他引渡回国。被捕后不久,张志贤被引渡回国,并因与……相关的大规模诈骗面临刑事起诉。加密货币投资和众筹。
此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凸显了中国广泛利用第三国进行引渡,尤其是在备受瞩目的金融案件中。中国日益加强与泰国、柬埔寨、老挝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利用这些国家的领土作为中介,对北京管辖范围以外的个人进行跨境引渡。
重要的是要理解,即使当事人不在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只要存在政治意愿和外交合作,他或她也可能被拘留并通过第三国引渡。在这种情况下,侵犯程序性权利、无法获得律师协助或遭受不公正审判的风险会成倍增加。此外,也无法保证该请求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处理。
马来西亚和中国公民面临哪些风险?
如果没有正式的引渡协议,保护被告的权利将变得困难。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行政驱逐出境、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进行合作以及非正式的遣返机制。这使得程序的可控性降低,并限制了引渡前上诉和获得独立律师帮助的可能性。
中国的引渡请求通常涉及政治和经济因素。指控可能针对活动人士和异见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以及与当局或国有企业发生冲突的商人。没有条约并不妨碍中国通过第三国或在非正式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引渡此类人员。这带来了将刑事起诉用作外交政策施压手段的风险。
即使中国或马来西亚公民避免与请求方直接接触,他们也可能被拘留在与北京合作更密切的第三国。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一些中东和非洲国家都曾发生过此类案件。拘留通常未经正当程序执行,而移送至中国本身也可能违法,这严重限制了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性。
被移送至中国的公民面临无法真正保障公正审判的境况。主要风险包括:
- 定罪率高(超过99%);
- 缺乏独立法院;
- 限制接触律师;
- 使用酷刑或者胁迫手段认罪;
- 可能举行闭门听证会并受到国家安全机构的压力。
因此,即使提出正式指控,当事人仍可能遭受违反国家和国际人权标准的不公平起诉。
我们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支持:我们分析风险、上诉请求、法庭支持案件并协助申请国际保护。
国际保护机制
- 申请庇护或免于驱逐出境
如果个人在中国存在遭受迫害或虐待的充分理由,可以申请政治庇护或临时保护,以免被驱逐出境。理由可能包括反对派运动成员、参与抗议活动、民族(维吾尔族或藏族)或公开批评中国政府。 - 向地方法院上诉引渡
即使国家之间有非正式协议,引渡拘留也可以在马来西亚法院提出上诉。法院有权评估引渡是否符合法律标准、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案件是否有政治动机的迹象。 - 参考国际条约和标准
马来西亚是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的缔约国(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该条款明确禁止将人员引渡至存在酷刑、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风险的国家。这项规定可以作为辩护的直接法律论据。 - 不驱回原则的适用
国际法所承认的“不推回原则”禁止将一个人遣送至其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即使一个人没有难民身份,如果威胁真实存在且有证据支持,他/她仍然可能有资格获得保护。 - 国际组织的支持
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引起人权组织的关注,包括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特赦组织、人权观察等,这些组织可以提供法律和外交支持。
庇护申请、司法上诉、援引国际公约以及人权机构的支持,可以有效阻止非法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在经验丰富的法律团队的支持下,迅速且有策略地采取行动至关重要。我们律所提供全方位的协助:分析案件、评估风险、提交申请、陪同客户出庭并在国际层面维护其利益。
我们能帮上什么忙?
我们的法律团队为面临跨境迫害的个人提供全面援助,包括中国当局提起的案件。我们提供国际逮捕令方面的法律专业知识,包括核查其是否符合国际刑警组织的标准和国际刑法。
我们尤其注重为被控跨国经济犯罪的客户进行辩护。我们也拥有支持以下案件的经验:加密货币调查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压力的对象。在许多案件中,我们协助制定法律辩护策略,这些案件同时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中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我们的工作包括:
- 及早评估引渡风险;
- 在地方法院和移民当局代表利益;
- 协助提交免于驱逐出境或庇护的保护申请;
- 如果案件具有政治敏感性,则与国际人权机构进行互动。
我们也随时准备介入通过第三国进行引渡的案件,而中国经常利用这种做法规避缺失的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立即启动法律程序,并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当事人。
如果你或你的客户成为涉及中国和马来西亚器官——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知道如何快速、有策略地、国际化地采取行动。

